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然而在“人文”之外,对于汽车制造而言,德国人则表现出一种近乎神圣的态度。
“我们想传达给中国伙伴的理念之一就是严谨的生产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品质要求”,大众系一位管理人士表示。
在一汽-大众奥迪总装车间整车检测线的尽头,可以看到一座灰色的房子,在这座房子里面有很多三色灯笼罩下的隧道,如电影里的时光隧道一般,一个红衣人拿着本子和测量尺,围着一辆全新奥迪A 4L看上一整天,这就是奥迪整车品质检测的最终一道环节———整车奥迪特评审(A U D IT)。
针对每部被抽检的全新奥迪A 4L,会有1名质量评审员花费至少1天的时间进行质量评审。观察方法类似中医的“望、闻、问、切”,对产品的外观、内饰、气味、触感等2000多项指标进行评测并打分。每周还有专门的奥迪特成员对于一周内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及数据分析,以得出趋势性的结论。无论是采购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对于奥迪特所提出的问题都必须无条件进行改进,而这些改造,更多是一种持续的质量改进。
同样的,精耕细作,一丝不苟的严肃工作制度则让奔驰车保持了百年的声誉。奔驰公司对产品的每一个部件的制造都一丝不苟,有时甚至可以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在判断一辆汽车时,人们首先注意的恐怕是它的外观、性能,而很少注意它的座位,但即使在这个极少惹人注意的部位,奔驰公司也极为认真。
把好质量关,严格检查制度。凡是参观过奔驰公司的人都会得出一种印象,即车间里干净整洁,有条不紊,即使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在组装到车上前,也要先经过检查,每一个组装阶段都有检查,最后经专门技师检查签字,车辆才能开出生产线。同时为了进一步把好质量关,奔驰公司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拉丁美洲、亚洲等地,设有专门的质量检测中心。“中心”内有大批质检技术人员及高质量的设备,每年要抽检上万辆奔驰汽车,层层把关,严格检验。
亨利·福特所代表的美国汽车厂家们,将汽车带入了大众消费的年代。流水化作业的汽车生产线,让车与车之间的价值区别变得模糊。而德国汽车人正是用上述的品质态度来悍卫着自己在汽车王国的地位。
写入战略的“利润追求”
作为“技术”与“制造”的偏执狂,外表严肃的德国人谈起钱来同样的一丝不苟。
“2018年前,在销量与利润两方面同时超越丰田汽车”是已被大众汽车写入全球战略的目标。
“我们要做第一,销量要第一,客户满意度要第一,员工心目中最有魅力的第一雇主,利润也要是第一,做到四个第一,才算是真正实现了我们的战略目标。”大众汽车品牌负责销售、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董事克里斯蒂安·科林格勒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自豪的口气阐释了德国大众汽车的远期发展纲要。德国人原来并不讳言谈“钱”。
随着豪车市场的竞争加剧,奔驰也放下了身段,破天荒地将车型售价直接打在了户外广告上,这在高档车的世界里实属罕见。然而对奔驰经销商和厂家来说,却是泰然自若,摆出了一副不以业界闲言碎语为意的架势。
事实上,对大多数的德国企业而言,经营目标本身就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终极价值目标,而品牌、质量、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法宝。这种在我们将“技术狂热”与“利润至上”独立来看时显得有些分裂的世界观在德系企业内部自有一套完整的思维逻辑。如消费者心理对包装设计的要求,这与中国许多企业依然将“生产”和“销售”隔裂开来进行,企业生产观念与推销观念不统一,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靠价格争夺市场的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样的不同,我们在德系国产车的定价及品牌广告投放上便能看出些许端倪。原因是,对于仍然处于感性消费的中国市场而言,品牌文化仍然还抵不上价格的诱惑。
德国人的思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当被问到大众、奔驰、宝马这些德国汽车人是不是只顾走自己的路,它们的产品只能是“被接受”,因为把自己看作了骨灰级弄潮人时,一位德系管理人员反问笔者,“那么除了品质、技术和服务,对消费者来说,你觉得汽车制造商还应该强调些什么呢?!”
这位管理人的话让记者想起了一个朋友的经营理念: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一如日系汽车的高级管理人士所言,“来来回回几板斧,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
事实上,对于以大众、奔驰、宝马为代表的德系汽车品牌而言,法制的管理理念、精耕细作的制造标准、科技创新的技术狂热与追求利润的经营理念共同铸就了百年的品牌文化精髓。
当德国车遇上日本车
1886年,卡尔·本茨在德国造出了现代汽车的雏形。人类迈入了汽车时代。
在大众汽车编著的《大众的力量》中,狼堡汽车人写道,“为中国装上车轮”。
从奥迪的“突破科技启迪未来”到宝马的“高效动力”再到奔驰———这部豪华轿车的浓缩史。正是在这种技术精神的指引下,德国人对于机械、对性能永无止境的追求已达到了近乎狂热的地步。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不单只是为了卖车这个工作而来,更多的已成为了一种人生事业的追求。
在德国,汽车的重要性使它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8000万人口的德国拥有4000万辆汽车,约有82%的德国人以车代步。在德国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可能会有不爱妻子的丈夫,绝不会有不爱汽车的男人”。
然而对于大多数还在做着轿车梦的中国人来说,尽管一线城市上下班高峰期主干道已俨然成为一场大型国际汽车展,但是路人依然可以通过汽车的级别轻易地鉴别出驾乘者的身份、性格,甚至财富地位。
正是上述由所处历史阶段不同造成的根本性心态差异,令得“以车为本”的德系汽车制造者们在遭遇“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一切面子、荣誉需求)的日系车时,便显得过于“生硬”而“不近人情”。